日期:2025-10-16 12:04:40
邀请乱港分子参会,中方直接约见美国外交官,一口气提出四个要求。那么,为什么美方驻港总领事上任不到一个月,就急着拉拢早已声名狼藉的乱港分子参会?而中方在第一时间约见美国外交官,又释放出什么信号? 今年8月,美国驻港澳总领事伊珠丽刚履新,立刻搞起“政治小动作”,在到任招待会上邀请陈方安生、刘慧卿等反中乱港头目。借着所谓“民间交流”之名,行政治干预之实,把香港问题当成施压中国的筹码。中国外交部当时已经发出提醒,希望美方新任总领事恪守《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》,尊重中国主权和香港特区法治。然而,伊珠丽并未收敛,反而变本加厉,接连出席和安排多个场合,把乱港分子推上台前。 鉴于此,中方直接亮牌。9月30日,外交部驻港公署特派员崔建春当面约见伊珠丽,提出严正交涉,并明确列出“四不”要求:不见不该见的人,不同反中乱港分子串联勾结,不得煽动、协助、教唆、资助反中乱港活动,不得干预涉港国安案件审理。相比以往重申立场表明关切的措辞,这一次的表述几乎没有留下回旋余地。换句话说,中方把话挑明了,外交有规矩,越界就要付出代价。 从外交手法上看,这四个要求既是底线,也是分寸。它们覆盖了美方在港可能采取的各种政治操作,无论是公开见面还是暗中资助乱港分子,无论是舆论操弄还是司法干预,都被提前堵死。这种处理方式避免了情绪化,也给美方时刻给予警告——要么守规矩,要么就准备承担后果。
而美方的回应也印证了这一点。路透社报道援引美国国务院官员的话称,“美国外交官代表我们的国家,在全球推进美国利益,这是标准做法”。这句冠冕堂皇的话,等于承认伊珠丽的举动并非个人行为,而是华盛顿有意为之。也就是说,香港问题仍然是美国打“中国牌”的一部分,只不过换了一种更“隐蔽”的方式。但问题在于,这种说辞无法掩盖事实,香港已完成选举制度完善,香港国安法生效多年,乱港势力早已失去土壤,美国再想借他们做文章,注定只会越来越尴尬。 值得注意的是,这并非孤立事件。回顾过去几年,美国在香港问题上的动作呈现三个阶段:一是高调立法和制裁,试图通过《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》等手段施压。二是舆论操弄,利用西方媒体不断制造“自由受压制”的叙事。三就是眼下的“低调插手”,通过外交官会面、扶持边缘势力来保持存在感。但无论哪种手法,本质还把香港当作牵制中国的工具。只是如今形势变了,香港早已稳定,美方再耍花样,只会自取其辱。 香港社会的反应说明了一切。伊珠丽邀请乱港分子参会的消息曝光后,不少市民自发到美领馆外抗议,高举“勾结乱港分子可耻”的标语,强烈谴责其行为。香港舆论场普遍认为,这些人早已被历史淘汰,美国还要扶一把,不仅无助于香港发展,反而破坏中美关系。某种意义上,这种抗议是对北京立场的呼应,也是一种民间的政治警告,不欢迎外部势力再搅局。
总体来看,美方邀请乱港分子参会只是导火索,真正的焦点是中美围绕香港问题的新博弈。中方一口气提出四个要求,既是对美方小动作的及时反制,也是一次制度化的表态,把可能的灰色空间彻底压缩。未来,美方或许还会继续打“香港牌”,但中方已经提前把路堵死,不再给对方留下模糊地带。这既是一次外交交锋的胜负手,也是中美关系走向的一面镜子,在核心利益上,中国不可能妥协,美方若执意挑衅,得到的只会是越来越强硬的回击。
展博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